top of page

小米憑藉高密度電極專利加入固態電池競賽


小米公佈了一項新專利,標誌著其正式進軍固態電池研發。該專利描述了一種層狀電極結構,可提高離子電導率和能量密度——而這正是這項新一代電池技術商業化的兩個關鍵障礙。

重點摘錄


  1. 該設計的核心是將集流體與多層電極材料層整合在一起,這些電極材料層由活性材料、導電劑、黏合劑以及由聚合物和金屬鹽製成的固體電解質組成;


  2. 電解質沿著電極層厚度方向滲透,縮短了離子傳輸路徑、進而提高性能,這種方法與現有的鋰電池生產線相容,有望簡化未來的量產;


  3. 小米聲稱其原型車支援電池到車身(CTB)設計,體積效率高達 77.8%,電池組高度(含車底)僅 120 毫米,空間利用率更高,重量分佈也更佳;


  4. 官方數據包括:CLTC 額定續航里程超過 1200 公里,並支援 10 分鐘 800 公里的快速充電,這一發展與整個產業對固態電池的廣泛推動相一致,包括寧德時代、比亞迪、豐田、上汽和 BMW 在內的全球企業正在推動類似技術;


  5. BMW已開始對i7原型車進行道路測試,而寧德時代和上汽則計劃在2027年實現小規模量產,豐田也計劃在2027年至2028年間推出首款固態電池車型;


  6. 固態電池以固體材料取代傳統鋰離子電池中的液態電解質,可望提升能量密度、安全性和熱穩定性,但仍存在一些重大障礙,例如:離子電導率有限、界面接觸問題以及鋰枝晶的形成;


  7. 目前,三種類型的固體電解質——硫化物、氧化物和聚合物——正在被探索,每種類型的電解質在電導率、穩定性和可製造性方面都有各自的優缺點;


  8. 小米的專利在解決厚電極內離子傳輸難題方面取得進展,這正是快速充電應用的關鍵瓶頸,這可能為小米未來將自主研發的固態電池整合到電動車(例如 SU7 的繼任車型)中提供一條途徑,減少對 CATL 和比亞迪等第三方供應商的依賴;


  9. 雖然2030年之前不太可能實現大規模應用,但小米的加入預示著固態電池的勢頭正在增強,隨著汽車製造商和電池公司不斷增加投資,固態電池正逐漸接近商業化。



Comentarios


Feature Posts
Search By Tags
Follow Us
Archive
  • 車如行雲.偉盟系統.ERP 軟體
  • Wellan偉盟系統-行宇宙艦隊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