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偉盟系統汽車事業部
行宇宙:本土汽車CRM首選
偉盟系統汽車事業部
最在地的汽車CRM軟體:行字宙
偉盟系統行宇宙:本土汽車CRM首選
偉盟系統行宇宙:本土汽車CRM首選
偉盟系統行宇宙:本土汽車CRM首選
偉盟系統行宇宙:本土汽車CRM首選
偉盟系統行宇宙:本土汽車CRM首選
偉盟系統行宇宙:本土汽車CRM首選
偉盟行宇宙:本土汽車CRM首選
偉盟系統行宇宙:本土汽車CRM首選

偉盟系統行宇宙:本土汽車CRM首選

since 1988.
偉盟系統汽車事業部
專注在「行」.必然「在行」
最在地的汽車ERP系統領導品牌
以空白搜尋找到 177 個結果
- 台灣租車附駕市場:從傳統到數位化的華麗轉身
文:偉盟系統產業顧問/任苙萍 消費者對交通服務需求的日益多樣化與精緻化,台灣的租車市場也正在發生明顯變化。 傳統的自駕租車服務逐漸走向分眾化與高端化,其中,「附帶駕駛服務」(簡稱附駕)成為日益受到關注的服務形式。 根據交通部統計,截至 2022 年底,台灣共有 1,745 家小客貨車租賃業者,其中專營小客車的比例高達 87.9%。 在這些業者中,提供附駕服務者約佔 43.4%,顯示近半數業者已涉足此一領域。 附駕服務以短租為主,常見的使用情境包含機場接送、旅遊包車、商務接送等。 其中短租用途以休閒旅遊為大宗,佔整體 55.1%,其次則是商務活動的 25.4%。 至於長期租賃搭配附駕的需求則相對較小,僅佔 27.4%,反映出附駕服務目前仍以「任務導向型」的單次需求為主。 業界龍頭與服務特色 台灣市場上具代表性的業者如和運租車與格上租車,分別隸屬和泰汽車與裕隆集團,皆提供完善的附駕選項。 和運租車以「行動管家」為品牌特色,主打一對一貼心服務,涵蓋機場接送、包車計時與企業接送等類型。 格上租車則整合商務接送、婚禮禮車、無障礙包車等多元項目,凸顯專業與靈活性。 此外,格上租車於 2023 年因應疫情推出無人租車服務,透過手機App進行預約、解鎖與還車,提供消費者更便利的選擇。 數位轉型與共享平台 隨著共享經濟模式逐漸成熟,附駕市場也面臨新的挑戰與契機。 近年來如 iRent 與中租 URiDE 等共享租車平台興起,以自助、彈性、高數位化操作吸引年輕與小家庭族群。 雖然這些平台多以自駕為主,但觀察全球趨勢,如印度的 Zoomcar 也開始引入附駕選項,顯示市場對結合共享與代駕模式的可能性正在升溫。這不僅可能促使傳統租賃業者重新審視其產品結構,也讓附駕服務的定位逐漸從「豪華」走向「普及」。 法規調整與市場規範 在法規面上,台灣政府亦持續調整政策以因應市場變化。 交通部曾修正《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第103條之1,規範小客車租賃業與資訊平台合作提供附駕服務的行為。 新規定明確禁止巡迴攬客,並要求駕駛人與車輛資訊需列冊管理,確保服務的合法性與安全性。這不僅提高了附駕服務的門檻,也促使業者在司機培訓、保險保障與車輛管理上投入更多資源。 商務與高齡需求撐起穩定基本盤 台灣的租車附駕市場正處於穩健成長的階段,背後推動力來自於多重趨勢與需求變化。首先,商務用車需求穩定成長,尤其在跨城市移動與接待場景中,企業旅客傾向選擇高效、隱私性強且靈活的附駕服務,以提升整體出行效率與專業形象。這使得附駕租車逐漸成為商務市場中的首選方案。 同時,高齡化社會的進展也推動了附駕服務的發展。對於年長族群或不便自行駕駛的消費者來說,附駕服務提供了安全、舒適且不須擔心駕駛負擔的出行選擇,尤其在長距離或陌生路線中更具吸引力。這種便利性也對旅遊市場形成助力,使得附駕服務在休閒與家庭旅遊中的使用頻率逐年提升。 數位平台與共享經濟的推動則大大擴展了附駕服務的接觸面。線上租車平台如 KAYAK、gogoout 等,讓消費者能夠快速比價與預約,價格透明、操作便捷,加上多元化的服務選項,使得更多人願意嘗試租車附駕作為替代出行方式。這樣的數位便利性也加速了整體市場的成長與接受度。 經濟壓力與政策環境推動新選擇 經濟因素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購車與養車成本節節升高的環境下,許多家庭開始評估「不擁有車」的生活模式。對於偶爾或短期的用車需求而言,選擇租車附駕不僅更具成本效益,也省去了維修、保險與停車等後續麻煩,特別適合城市居民與低頻次用車族群。 儘管政府積極推廣公共運輸,如通勤月票(TPASS)與高鐵促銷等政策對租車市場構成一定壓力,但附駕服務具備的私密性與客製化優勢,仍能鎖定特定消費者族群,特別是高端商務客與自由行旅客。此一市場定位,讓附駕租車不僅是交通工具,更是一種服務體驗。 此外,全球汽車產業正朝電動化與智慧化發展,對於租車業者而言,導入電動車、配備 GPS 導航、車內 Wi-Fi 與智慧客服等功能,不僅可提升用戶體驗,也更符合永續發展趨勢。這類升級若能與品牌形象結合,將有助於業者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 品牌整合與數位升級打造市場優勢 台灣市場已出現明顯的品牌整合與國際合作趨勢。像格上租車、中租與國際品牌 Hertz 的合作,展現出業者正朝品牌化、國際化方向前進,不僅提升服務品質,也強化市場認同感。 根據全球汽車租賃市場的預測,至 2028 年整體市場將維持約 3.1%的年複合成長率(CAGR)。台灣作為亞太地區的重要市場之一,有望持續成長。業者若能善用數位平台、擴大客製化服務、導入電動車並深化與國際品牌的合作,將能在附駕市場中建立領先地位。 然而,市場雖具潛力,挑戰亦不容忽視。公共運輸日益便利與普及可能分流部分租車需求,加上整體經濟壓力、燃料與車輛維護成本上升,也考驗業者的獲利能力。因此,未來的附駕市場將是一場靈活策略與創新能力的競賽,誰能在效率、品質與成本間取得平衡,誰就能在變動的市場中抓住機會。
- 智慧派車管理轉型:「行在天下」的商務接送進化之路
文:偉盟系統產業顧問/任苙萍 在高度競爭、節奏快速的商務世界中,「機場接送」、「商務出差」等接送服務已成為企業營運不可或缺的一環。尤其對企業商務客來說,無論白天或深夜,24小時皆有車輛接送的需求。 因此,如何提升調度效率、降低溝通成本,並確保行程順利執行,成為每一家專業接送公司關注的焦點。在偉盟系統為數眾多的輔導客群中,就包括長期服務企業商務接送需求的「行在天下」專業團隊。 在與他們頻繁往來的過程中,了解到他們早期的作業模式,從客戶下單、行程通知、車輛派遣、乘客確認到最終向企業請款的每個工作環節,幾乎都仰賴人工處理,不僅效率低落,還潛藏著遺漏與錯誤的風險。 傳統派車模式的挑戰與痛點 在導入新系統之前,派車作業流程大致如下: 接收訂單:訂車人會透過電話、Email、或LINE等方式聯繫辦公室進行預約。 手動輸入資料:辦公室人員收到訂單後,需逐筆將租車資訊手動KEY入系統,同時再透過原本的聯繫方式(如Email或LINE)個別回傳「行程資訊」給訂車人。 手動派車安排:通常在行程前一天,老闆會根據司機的出勤狀況,手動安排司機與車輛。這項作業沒有標準化流程,完全仰賴經驗與臨場判斷! 手動通知雙方:完成派車安排後,老闆需要再將詳細派車內容(時間、路線、乘客名單等)以截圖方式透過LINE逐一傳給司機,同時也需將司機聯絡方式與車牌號碼傳送給乘客。 乘客簽認記錄:如果乘客為企業客戶的員工,司機在行程結束時還需請對方於紙本簽名以證明搭乘,日後憑此紙本向企業請款。 商業嗅覺敏銳的您是否也感受到這股壓力了呢?現在的派車流程,看似運作正常,實則暗藏效率黑洞!各式各樣的訂車方式讓資料蒐集變得七零八落,辦公室人員每天忙著重複輸入、確認、比對,彷彿永無止境的打字機器人;而派車資訊一有變動,更得立刻截圖、轉傳、再解釋,資訊一來一回,不但耗時,還很容易出錯或漏傳。 更麻煩的是,乘客簽名還靠紙本處理,不只保存不易,一旦遺失還會影響後續的請款流程,讓財務同仁心驚膽跳。整套流程高度仰賴人力操作,當訂單暴增時,不但無法快速擴張,還可能被繁瑣流程拖慢腳步,眼睜睜看著成長機會溜走。這樣的營運模式,是不是也該升級一下了? 走向數位化的轉型契機:效率與服務品質的雙提升 行程量不斷增加,讓「行在天下」決定啟動數位轉型,導入自動化派車與資訊整合系統,從此,數位化像幫營運裝了智慧大腦,從此告別沒單發慌、爆單抓狂的日子!《 DHS 行在天下小客車租賃官網 》。 派車流程數位化後,行在天下立刻邁向全新里程碑!不只溝通更順、資訊更準,連請款都快狠準,流程變聰明、效率大躍進,讓接送服務從此更省事、更可靠。 首先,透過自動化通知系統,大幅降低了溝通成本,派車資訊能夠一鍵傳達,省去人工逐一確認與傳送的繁瑣流程。 其次,數位化有助於提升派車準確率,減少因人為疏失導致的錯誤或遺漏,確保每趟行程順利完成。同時,電子簽名的應用具備法律效力,使得請款流程更加迅速且合規,有助於企業加快審核與資金回收速度。 最重要的是,透過系統化的資料記錄與管理,今後可依據數據進行分析與流程優化,逐步建立起一套標準化且具備持續成長潛力的營運模式。 企業接送服務的智慧化革命 在數位化浪潮席捲各行各業的今天,行在天下的接送服務升級不只是技術上的創新,更代表一種對客戶體驗與企業效率的承諾。 從過去仰賴人工操作的過時派車模式,到即將實現的一站式智慧派車管理系統,行在天下正用實際行動回應市場對高效、可靠、智慧化商務接送的期待。 未來,隨著APP和簽名板等功能陸續上線,行在天下將全面升級接送體驗!不只更安心、更高效,還更聰明,讓企業商務客每一次搭乘都能省心又省時。從訂車到簽名通通一機搞定,真正落實「行在天下,安心隨行」的品牌承諾。
- 全球重型建築設備(工程車輛)市場規模激增
新聞來源: https://www.prnewswire.com/news-releases/heavy-construction-equipment-market-size-worth-338-06-billion-by-2031--globally-at-a-cagr-of-6-16-rising-demand-for-material-handling-equipment-in-warehouse-sector--business-market-insights-302494600.html 根據商業市場洞察 BMI 發佈的一份全新綜合報告《重型建築設備市場規模及預測(2021-2031)》,隨著倉儲和物流行業的蓬勃發展,到2031年,重型建築設備市場規模將激增51%。 該報告重點關注建築業、倉儲和物流行業的蓬勃發展,以及它們對堆高機、起重機和挖土機等全球設備需求的支撐作用。報告預測,市場規模將從 2024 年的 2,241.5 億美元擴大到 2031 年的 3,380.6 億美元,在 2025~2031 年期間實現 6.16% 強勁的年複合成長率(CAGR)。 重點摘錄 隨著政府投資的增加以及各類建築項目需求的增加,全球各國的建築業正快速發展,美國、中國、墨西哥、巴西和印度等國家擁有全球最重要的建築業務; 根據美國建築總承包商協會(AGC)的數據,美國建築業正在蓬勃發展,每年的投資金額約為 1.4 兆美元,美國建築活動的激增,加上人口的成長和商業部門的蓬勃發展,推動了重型建築設備市場的成長; 印度、墨西哥和巴西等發展中國家政府在交通運輸、再生能源和公共基礎設施領域不斷增加的資金項目,推動了對重型建築設備的需求; 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每年全球基礎建設的投資超過3.7兆美元,以滿足全球人口成長帶來的日益增長的需求; 物料搬運應用中使用的重型建築設備包括堆高機、起重機、輸送帶、提昇機、挖土機、伸縮臂堆高機、履帶起重機、龍門起重機和塔式起重機; 由於政府加大對基礎建設的投資,全球對長期建築業的需求正在迅速增長,例如,美國兩黨基礎設施法案通過了約 1.2 兆美元的資金,歐洲的歐盟基礎設施發展基金通過了8,288 億美元的資金; 在亞太地區,人口成長給現有基礎設施帶來壓力,凸顯了建設新鐵路網、住宅建築和道路的必要性,投資主要集中在印度、日本、澳洲、新加坡、馬來西亞和中國等國家,該地區各國政府和監管機構正致力於增加基礎設施投資,這增加了對重型建築設備的需求; 在沙烏地阿拉伯,建築業在物質和經濟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政府支持新建公路、橋樑、體育設施以及住宅和政府辦公大樓的舉措,推動了該國建築業的成長; 採用新技術,例如先進的液壓系統、基於 GPS 的機械和更高效的發動機,有助於提高重型建築設備的運作效率; 為重型建築設備提供自動化技術的公司 Teleo 在 UP Partners 的 UP 峰會上推出了自動化重型機械,例如輪式裝載機、碼頭拖拉機和挖掘機,該公司正在透過為建築業推出新產品來擴大其戰略投資,已獲得來自紙漿和造紙、伐木、港口物流、彈藥清理和農業等各行業的 34 多台機器的訂單,目標是擴展到其他行業,例如機場、廢棄物和回收、物流和倉儲; 預計未來幾年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日益關注將推動全國範圍內建築活動的成長以及重型建築設備的應用; ⏺︎根據機械類型,市場細分為土方設備、物料搬運設備、重型工程車輛及其他, 2024年,土方設備佔據市場主導地位; ⏺︎根據推進類型,市場細分為內燃機和電動,內燃機領域在2024年佔據市場主導地位; ⏺︎根據功率輸出,市場細分為小於100馬力、101-200馬力、201-400馬力和400馬力以上, 2024年,201-400馬力細分市場佔據主導地位; ⏺︎根據最終用途產業,市場細分為建築施工、林業和農業、能源和電力、採礦業及其他,建築施工領域在2024年佔據市場主導地位; 重型建築設備是指用於建築工程執行挖掘、起重、物料搬運和拆除等任務的大型機械和車輛,這些機器對於大型建築和土木工程項目至關重要,可提高施工現場的效率和生產力; 全球清潔能源領域投資的成長也是重型建築設備市場的主要驅動因素,根據國際能源總署的數據,2024年全球清潔能源相關基礎建設的投資將超過3兆美元。
- 從修車職人到經營者,你準備好面對客戶了嗎?
── 出廠關懷,為什麼總是在保養廠經營中被遺忘? 文:偉盟系統汽車事業部輔導顧問/Jun 「我們技術沒話說,客人自己會回來。」 這句話,是我們在訪談外廠保養廠老闆時最常聽見的回應 。 說這句話的人,往往是幾十年修車經驗的老手,對車的敏感度一流,對客戶的經營卻不太上心, 而他們有一個共同特徵: 大多數都是從原廠出身、一路靠技術晉升為老闆的修車職人 。 從原廠技師到外廠老闆,角色改變了,思維有轉變了嗎? 在原廠體系裡,技師的任務就是「把車修好」,至於客戶應對、進廠接待、出廠說明,通常都有服務接待人員負責,技師可以專心把工作做好,專業發揮不被打擾。 但當這些技術人員自己出來開業,從技師變成老闆,角色雖然改變了,卻常常還是用「技師的腦」在經營保養廠。 換句話說,他們繼續專注在「車」,而不是「人」。 於是,出廠關懷這件事,就這樣被擱在角落。 為什麼很多保養廠不做出廠關懷? 透過訪談與觀察,我們整理出幾個外廠經營者不做「出廠關懷」的主要原因: 1. 沒時間、沒人力 技師忙著修車,行政只有一人甚至兼職,哪有空一個個打電話問候或發訊息? 2. 不知道怎麼做 「要怎麼問?」、「問了他回我我又要再處理?」 很多老闆怕問了反而開啟另一扇「客訴之門」,不如不問。 3. 覺得沒價值 「客人有問題會自己打來,不用特別問」——這是最典型的想法。 4. 怕麻煩、怕惹事 有的老闆坦言:曾經問過一位客人保養後狀況,對方說「冷氣聲音變大」,結果演變成責任爭議,從此不再主動關心。 這些理由看似合理,但實際上是錯過了讓客戶「有感連結」的黃金時間點。 外廠如何建立忠誠客戶?不是修得好,而是讓客戶感覺「被記得」 在競爭激烈的汽車售後市場,技術早就不是唯一的差異點。 今天你修好車,隔壁保養廠也修得不差,差別在於誰先讓客戶感覺「有人在乎他」。 這就是所謂的「關係經營」,尤其是「出廠後的那一段空白期」,客戶回去後的3~7天,是最容易產生「異音」、「疑問」、「猶豫」的時間,如果這時你發出一封簡單的訊息:「上次保養完的車況還順嗎?若有任何問題,隨時找我們」 → 對方感受到的不是推銷,而是安心。 忠誠來自信任,信任來自持續的關心與被記得。 出廠關懷,不是行銷,是你的責任感體現 很多外廠老闆會說「我們又不是搞行銷的,客人自己會回來。」 但回來的是誰?是記得你的那個人 。 出廠關懷不是為了業績,也不是做樣子, 它的價值在於: 減少潛在誤會 → 客戶有狀況也敢講 增強信任感 → 你不是賺完錢就不理人 引導二次回廠 → 讓對方知道,你還記得他 而這些,可以靠LINE OA搭配CRM(客戶經營管理系統)自動發送訊息流程輕鬆完成,不用多請人,更不用天天打電話。 你當然可以繼續只專注修車,但別忘了現在你也是經營者 車修得好是基本,讓客戶想再來找你,是進階。 你不用每天打電話聯絡客人,但你至少該讓他知道你沒忘了他。 從修車職人到保養廠經營者,不只是換了名片頭銜,更是經營思維的升級。 技術讓你站穩,但唯有經營才能讓你走得更長久,從一則簡單的出廠關懷訊息開始,就是你與客戶之間長久關係的第一步。
- 《大而美法案》為電動車稅收抵免訂定落日期限
新聞來源: https://www.batterytechonline.com/industry-outlook/90-days-counting-ev-battery-makers-scramble-as-obbba-sets-september-deadline 2025年7月4日《大而美法案》(OBBBA)拍板,宣告電動車稅收抵免將於 2025 年 9 月 30 日結束,比計畫足足提早七年!恐讓電動車和電池製造商被迫面臨需求衝擊和潛在失業;而電網規模儲能領域則將獲得「部分緩刑」,直至 2036 年。 重點摘錄 OBBBA 突然終止推動市場成長的聯邦獎勵措施,對電動車產業造成了最直接的打擊,針對新車和二手電動車的最高 7,500 美元稅收抵免將於 2025 年 9 月 30 日到期,該法案還消除了允許企業將節稅轉嫁給汽車租賃商的漏洞; 購買新車和二手清潔能源汽車以及商用車的稅收抵免將於今年 9 月底終止,另家庭或企業安裝充電站的稅收抵免將於 2026 年 6 月 30 日到期; 過去三年中,這些抵免政策一直是美國電動汽車銷售的關鍵驅動力,截至2025年,美國約有50%的電動汽車銷售符合30D稅收抵免的資格; 該報告進一步解釋說,45W商用車稅收抵免已經改變了電動汽車市場,約10%的汽車銷售量約10%的汽車銷售量約10%; 《紐約時報》報導指出,業內專家預估這些變化可能導致未來十年電動車銷量比之前的預測減少數千萬輛,進而可能導致美國在電動車普及方面落後於中國和歐洲; 美國至少有24家工廠生產符合稅收抵免條件的電動車,隨著這些激勵措施在短短90天內消失,對美國製造的汽車、電池以及鋰等關鍵礦物的需求可能會大幅下降; 電網規模的儲能業意外迎來喘息,該法案保留了上屆政府為建設零排放電力技術(包括核反應器、水力發電廠、地熱發電廠和電池儲能)的公司提供的一項主要稅收抵免,這些抵免將延長至2036年,這可能會使有助於防止停電和支持再生能源整合的電網規模電池儲能專案受益; 對於 BESS(電池儲能系統)這些抵免額度將全額保留,這意味著參與者仍然可以獲得 6% 的基本費率和 30% 的獎勵費率,以及其他針對新項目的額外可疊加獎勵; 保留固定式儲能激勵措施是該立法對整個電池行業中為數不多的亮點之一,有可能使企業從運輸應用轉向電網應用,但這種緩解在實踐中可能有限; 《紐約時報》專題報導強調中國在電池供應鏈中的主導地位,並解釋說:該立法引入了複雜的限制措施,阻止與中國等「被禁止的外國實業」有關聯的公司獲得信用額度,這些限制的複雜性帶來了巨大的合規挑戰,可能導致許多專案無法獲得信用額度; 大多數清潔能源項目必須在 2026 年中期開始建設或在 2027 年底投入營運,才有資格獲得剩餘的稅收抵免。
- 韓國電池突破,或將超越特斯拉電動車充電技術
新聞來源: https://www.msn.com/en-ie/money/other/korean-scientists-unveil-battery-breakthrough-that-could-outpace-tesla-s-ev-charging-technology/ar-AA1Dsw5J?ocid=finance-verthp-feeds&apiversion=v2&noservercache=1&domshim=1&renderwebcomponents=1&wcseo=1&batchservertelemetry=1&noservertelemetry=1 隨著對儲能的需求不斷增長,尤其是在電動車(EV)和大規模儲能係統(ESS)領域,研究人員已經找到了一種有希望的解決方案來突破當前電池技術的限制。 浦項科技大學 ( POSTECH ) 和韓國能源研究所(KIER)的合作團隊開發了一種新型陽極材料,可顯著提高鋰離子和鈉離子電池的性能。研究團隊致力於解決現代電池設計中最大的挑戰之一:在保持較長循環壽命的同時,提高電池的功率和儲能容量。 重點摘錄 石墨是鋰離子電池最常用的材料,由於其結構穩定性,長期以來一直是可靠的選擇; 然而,石墨的理論能量容量相對較低,這限制了其以緊湊形式儲存更多能量的能力,且石墨的充放電速度較慢,使其在需要快速能量傳輸的應用中效率較低; POSTECH 和 KIER 採取的創新方法是將硬碳與錫 (Sn) 結合起來,創造出一種新的複合陽極材料; 硬碳以其無序結構和豐富的微孔含量而聞名,可以使鋰和鈉離子更快擴散,使其成為高倍率和長壽命應用的理想選擇,透過添加錫,研究人員旨在進一步提高性能,提高陽極的儲能能力和穩定性; 將錫融入複合材料並非沒有挑戰,雖然錫具有出色的儲能潛力,但它在充放電循環過程中容易膨脹,這種膨脹會導致材料結構隨時間推移而退化,從而降低其效率;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團隊開發了一種使用溶膠-凝膠製程然後進行熱還原的方法,這使得他們能夠將小於10 奈米尺寸的錫奈米顆粒嵌入硬碳基質中,這項創新不僅最大限度地減少錫膨脹引起的問題,還利用了錫的特性來提高電池的整體性能; 錫奈米顆粒作為催化劑,促進了周圍硬碳結構的結晶,這種相互作用有助於透過充電週期中錫和氧(Sn-O鍵)之間的可逆反應來提高電池的整體容量; 跨電池平台的卓越性能,所得複合材料在鋰離子電池測試中表現優異,在模擬實際使用條件下,陽極在20分鐘快速充電過程中成功維持了超過1500次循環的穩定運作; 與傳統石墨陽極相比,這是一個顯著的改進,因為傳統石墨陽極在類似條件下的效率通常較低,或許更令人興奮的是該材料在鈉離子電池(SIB)中的表現,鈉離子電池是鋰離子電池的新興替代品; 由於鈉資源豐富且成本低於鋰,鈉離子電池前景廣闊,然而,鈉離子電池與石墨等傳統陽極材料搭配使用時,則有反應性低、穩定性差等問題; 浦項科技大學和基爾大學研發的硬質碳錫複合材料克服了這些挑戰,即使在鈉離子環境中也表現出優異的穩定性和快速的動力學,這項突破凸顯了這種新型複合材料的多功能性,使其不僅成為鋰離子電池的理想候選材料,也成為鈉離子系統的理想候選材料; 將高功率、高能量密度和長循環壽命成功整合到單一陽極材料中,代表電池技術的一大進步。
- 從純電信仰到混血現實:增程式電動車的進擊與阻力
文:偉盟系統產業顧問/任苙萍 在汽車產業加速電動化的當下,一場路線之爭悄然升溫。主角不是純電與燃油的傳統對決,而是「要不要在純電車裡加一顆發電機」——增程式電動車(Extended-Range Electric Vehicle, EREV),正悄然崛起。 它不是油電混合,也不是純電,而是介於兩者之間的「第三條路」。即使多數人仍將它視為「過渡技術」的車種,但 EREV 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已出現爆發式成長,甚至連歐美車廠也開始重新思考是否該導入這種設計? 一種工程妥協下的折衷路線 EREV 的核心設計是:由電動馬達驅動,但搭載一顆小型汽油引擎——只負責發電,不參與驅動。這讓 EREV 同時具備純電行駛的平順體驗與燃油支援的續航保障。 在基礎建設尚不成熟的中國、印度與部分南美市場,這樣的設計非常「務實」。2024 年,中國 EREV 銷售成長 83%,突破 120 萬輛。理想汽車(Li Auto)L9、L8 等車型以「1,000 公里續航」為號召,成為中高階 SUV 銷售冠軍。 這股熱潮不止於中國。BMW 預告 2026 年推出 X5 EREV,Ram 宣佈「Ramcharger」皮卡將結合電池與 3.6L 引擎。日系品牌如 Nissan 也藉由 e-Power 技術延伸類似概念,在全球鋪陳「油電串聯驅動」戰略。 EREV 為何異軍突起? 儘管近年充電技術有了顯著進步,但「續航焦慮」依然是許多消費者心中的痛點。特別是在寒冷的冬季、需要長途旅行或高速行駛的情況下,電池效率下降、充電站分布不均等因素,都讓人擔心是否能順利抵達目的地。 此外,雖然都市地區的快充設施日益完善,充電便利性不斷提升,但在鄉鎮或偏遠區域,以及高速公路沿線,充電網絡仍不夠密集。這讓增程式電動車顯得格外實用,提供了一種額外的「心理安全感」——即使電量不足,仍能靠汽油發電繼續前行。 同時,許多國家和地區正處於新能源轉型的過渡期,尚未全面禁止內燃機車型。只要車輛符合一定比例的電驅結構與排放標準,EREV 依舊被歸類為新能源車,能享有政府補貼、購車優惠與路權便利,這也促使越來越多車廠將 EREV 視為切入市場的重要選項。 不願妥協者:純電派的堅持與反對 然而,並非所有車廠都願意擁抱 EREV。在面對增程式電動車的興起時,許多純電派車廠選擇明確劃清界線。 其中,Tesla 的態度最為鮮明。執行長 Elon Musk 曾不客氣地形容,將燃油引擎塞進電動車裡「就像在車內放一座煤爐那樣荒謬」,顯示他對 EREV 完全無法接受。Tesla 相信真正的解方不在油箱,而是在鋪設完善的充電網絡。因此,他們投注鉅資打造全球最大規模的超級充電站體系,期望以極速補電體驗消除所有續航焦慮,也藉此宣示對純電未來的信仰。 歐洲汽車巨頭 Volkswagen 集團旗下的 VW、Audi、Porsche 等品牌,也早早畫下純電發展藍圖。自 2020 年起,他們全面轉向 MEB、PPE 等電動專屬平台,放棄所有混合或增程架構的開發。Volkswagen 技術長曾直言:「混合與增程技術會拖慢產業進化,對我們而言,那已是過去式。」 與此同時,Mercedes-Benz、Volvo 與 Polestar 等品牌則從品牌哲學出發,更加堅持技術簡潔性與碳中和承諾。他們不願再讓內燃機回到車輛設計體系之中,即便這意味著必須投入更多資源開發高功率快充電池與新一代電能管理系統。他們相信,真正邁向未來的方式,是一次到位、而不是折衷妥協。 增程 vs. 純電:產業的雙軌競速 對比項目 增程式電動車(EREV) 純電動車(BEV) 續航里程 電動 + 油驅發電,總里程達 1,000 公里以上 全依賴電池,視容量與效率而定(300~800 公里) 基礎設施依賴 低,油站即可應急 高,依賴快充或換電網 環保程度 部分使用內燃機,非零排 全程電驅,理論上可達成零排 系統複雜性 高:需整合電控與引擎管理 中:單一驅動邏輯較簡潔 適合市場 發展中國家/基建薄弱區 基建成熟地區/高端用戶 未來,誰會勝出? 根據 BloombergNEF 《Electric Vehicle Outlook 2025》研究,EREV 是目前增長最快的電動車驅動形式,2024 年中國 EREV 銷售量激增 83%,達 120 萬輛,平均純電續航約 170 km,並在全球電動車市場快速擴張中扮演關鍵角色。 國際能源總署(IEA)報告亦指出,EREV 在中國的高端 SUV 市場佔比已達 60%,預計到 2025 年底將新增 14 款 EREV 型號,而美國與歐洲未來也將進口 4 款新型 EREV。 麥肯錫分析:EREV 採用了「串聯混動」架構,單純由電動機驅動,再由小型內燃機作為發電機,可提供 100~200 哩(160~320 km)的電動續航,比傳統 PHEV 的 20~40 哩大幅提升。 增程車如今風頭正盛,但純電陣營並未退讓。這不是誰對誰錯,而是兩條不同的「未來戰略」: 一條選擇更易被接受、退一步海闊天空。 一條選擇不妥協、一步到位走進未來。 這場爭辯的勝負,或許不會由誰吵得大聲來決定,而是幾年後,那些還在道路上跑的車與車主——用真實選擇投票。
- 新世代CRM:從數據到情感的全方位革命
隨著交通運具產業的數位化與電動化浪潮興起,傳統車輛製造與銷售邏輯正面臨劇烈重構。 在這樣的變革之下,CRM(客戶關係管理)已不再是單純的銷售輔助工具,而是串聯品牌、通路、售後服務與用戶體驗的核心策略平台。尤其在新世代運具的背景下,CRM發展呈現出全新的趨勢與特徵,值得從業者高度關注與投入。 「新時代運具」樣貌與 CRM 趨勢 新時代運具泛指具備電動化、智能化、共享化與永續性特質的交通工具,包含電動車(EV)、智慧車、自駕車、共享機車與車聯網設備等。這些運具的使用模式不再局限於「擁有」,而更強調「使用」、「連接」與「體驗」,促使廠商需從「賣車」思維轉向「經營用戶關係」的思維。 因此,CRM 不再只是記錄顧客資料或協助銷售,而成為整個用戶生命週期管理的核心樞紐,從陌生接觸到品牌忠誠,每一步都透過數據洞察與體驗設計深度介入,具有五大趨勢: 1. 從銷售導向轉為用戶導向 傳統車廠的CRM多半圍繞銷售流程運作,例如潛在客戶名單管理、試乘安排、成交跟進等。但新運具品牌(如Tesla、小鵬、Gogoro)則把CRM視為用戶旅程的全程伴侶,從線上問答、APP互動、OTA更新、售後體驗調查到社群經營,全面以用戶為中心設計接觸點。 這樣的改變,意味著企業需重新設計CRM邏輯,不再是「推銷產品」,而是「理解顧客、共創體驗」。 2. 數據驅動的精準互動 新運具普遍搭載聯網裝置,能即時回傳行車數據、使用習慣與故障警訊。這些數據一旦整合進CRM系統,就能實現極高精準度的互動設計。例如:行駛里程提醒保養、鋰電池耗損預測維修、根據駕駛行為推薦節能駕駛模式、停車地點與電量關聯通知……,這類應用的關鍵,在於 CRM 不僅是後端資料庫,而是能與 IoT 平台、AI推薦系統整合的智慧中樞。 3. 全通路與全接觸點的整合經營 新運具客戶旅程橫跨線上與線下,從社群曝光、品牌網站互動、線上客服、線下體驗店、APP服務到售後維修,CRM需能串接所有接觸點並建構單一顧客視圖(360° Customer View)。 這使得「全通路整合」成為CRM系統不可或缺的特徵,企業須投資於API整合能力、資料治理規則與使用者授權機制,確保體驗一致性並遵守個資法規。 4. 從會員經營走向社群經營 相較於傳統車主會員制度,新世代運具品牌更傾向打造社群生態。例如Gogoro以車主俱樂部與專屬活動打造用戶認同感,Tesla透過車主分享與品牌價值共鳴擴大用戶黏著。 CRM角色從管理「會員卡」進化為促進「關係鏈」,重視社交動力、意見領袖與用戶 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貢獻,使CRM更像是社群管理平台。 5. AI與自動化的導入 AI技術使CRM在預測、互動與決策三方面進化。例如:預測購車或換車時機、分析顧客對行銷活動的反應、自動化推播內容(如根據天氣推送車窗提醒)、對話式AI客服(例如車主在APP內即可詢問維修記錄)……,這些應用不只提升效率,更讓顧客感受到服務的即時性與貼心度。 綜合上述趨勢,我們可歸納新世代運具CRM的幾個核心特徵如下。 表:新時代運具CRM的核心特徵 特徵 說明 使用者導向 從銷售轉向旅程體驗管理,強調關係長期經營 即時數據整合 利用車聯網數據實現動態個人化服務 全通路接觸點 打破通路分界,整合線上線下資訊流 情感連結導向 強化品牌社群與認同感,不只是交易 智能自動化 運用 AI 與自動化提升服務效率與互動品質 這些特徵揭示CRM不再是「技術工具」,而是品牌與顧客之間的「信任橋樑」。 CRM是產品/服務不可或缺的一環 在新時代運具的世界中,CRM的角色從「行銷輔助」正式晉升為「產品體驗的一環」。品牌不只要造好車,還要造好關係。而CRM,正是打造這種關係的技術骨架與策略中心。 未來的運具品牌若想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除了硬體創新與能源優化,更應重視CRM系統的佈局與運用策略。真正了解顧客、即時對應、情感連結,才是新時代運具贏得市場的關鍵。 身處典範轉移的重要時間點,選對商業夥伴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 偉盟「行宇宙」CRM 串連「行的商機」,是您最好的選擇,助您在新時代立於不敗之地!
- 蛻變之路:智慧補貨與庫存管理系統
文:偉盟系統汽車事業部輔導顧問/Irene 專營汽車材料進出口的企業,因產品項目繁多、流動量大,且在台灣各地設有多個營業據點,日常補貨作業始終是營運上的一大挑戰。 過去仰賴雲端 Excel 表單彙整補貨需求,不僅流程繁瑣,且高度依賴人工判讀與手動整合,導致資訊分散、缺乏即時性與統一管理。 現行作業痛點叢生: 1. 通融式作業干擾正規流程:為了因應突發急單,門市人員常臨時更動補貨數量或私下調撥,造成總倉帳面庫存與實際狀況產生嚴重落差。 2. 庫存資訊嚴重滯後:Excel 無法即時反映出入庫變化,導致總倉難以及時掌握安全庫存水位,補貨策略因而被動且遲緩。 3. 重複備貨與過度囤積:缺乏統一的補貨建議與警戒機制,讓門市為求「安全」而反覆下單,反而堆積大量滯銷庫存,壓縮倉儲空間與資金流動性。 異常調整缺乏追蹤與審核,三大營運困境浮現 手動表單操作記錄不透明,異動無痕跡,使管理階層難以回溯與審查補貨需求的真實性與合理性。 這些問題層層交織,最終導致: 補貨決策與真實銷售脫節,缺貨風險難以預測 資訊彙整繁瑣且易錯,總倉難掌握即時庫存現況 缺乏自動提醒機制,據點經常錯過補貨關鍵時機 補貨流程因而混亂,導致營運成本與人力負擔持續攀升。 導入智慧補貨與庫存管理系統 為解決上述問題,企業決定導入「智慧補貨與庫存管理系統」,並與既有 ERP 平台無縫整合。新系統具備以下核心功能: 自動彙整即時數據:系統即時擷取各據點的銷售與庫存資訊,結合歷史趨勢與產品屬性,動態計算安全庫存與補貨建議。 主動推播補貨提醒:在補貨視窗開啟前,系統主動通知門市人員提交或微調補貨需求,提升應對時效。 操作記錄可追溯、可審核:任何手動調整都會完整記錄,提升透明度與流程控管力。 總倉出貨排程自動化:依據優先順序、運輸效率與路線安排,自動生成最優出貨計畫。 預測性補貨決策(AI 預留):未來整合 AI 模型,預測季節性需求與促銷高峰,提前佈局熱門品項。 從被動應對到主動佈局 智慧補貨系統的導入,使企業順利完成從「手動」到「自動化」,從「被動」到「主動式」的補貨模式轉型。資訊不再分散、決策不再延遲,補貨節奏更精準、庫存控管更有序。 更重要的是,整體營運效率顯著提升,為產業樹立數位化升級的標竿。 這項轉型不僅展現企業對數位創新的堅定決心,更為汽車材料產業智慧化發展提供一套具體且可複製的實務範例。
- 大地工程升級攻略:探勘、監測、機具管理一線牽
文:偉盟系統產業顧問/任苙萍 隨著政府積極推動公共建設、地熱能源商轉啟動、極端氣候風險升高與智慧監測技術快速普及,大地工程從傳統的「地質調查與鑽探」角色,正逐步轉型為結合數據、感測與AI的基礎工程核心。 2025 年,台灣大地工程產業迎來一波結構性成長新動能。對業界而言,2025 年不僅是技術需求擴張的一年,更是轉型與競爭力再定義的起點。 公共工程加速,穩健帶動地工市場擴張 今年起,中央與地方政府重大工程案加速推動,從宜蘭鐵路高架化、雙北都市更新、水環境改善到台中捷運與再生水廠新建,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展開。這些工程大多涉及地質敏感區域,需大量進行地質調查、邊坡穩定分析與地盤改良,進而推升地工技術與專業服務需求。 根據研調機構預估,2025 年台灣整體營建市場將成長 3.6%,相較於去年 1.9% 明顯回溫。對大地工程領域而言,這不只是量的提升,更是對技術深度與數據透明度的質的要求。 地熱與再生能源:能源轉型推動深層鑽探與監測 台灣能源政策目標明確:2025 年再生能源總裝置容量需達 27 GW,其中地熱發電被視為穩定基載的重要選項。如金山硫磺子坪地熱廠預計於今年下半年正式商轉,其他如花蓮、台東亦有多處新場址展開探勘。 這類深層地熱案需仰賴高精度的地層探查與長時間的監測系統,加速帶動地工儀器設備與工程技術公司擴大投入。同時,地熱開發也促使地工顧問業者加速導入國際合作與新材料、新工法的應用。 智慧監測與AI應用崛起 與傳統人工記錄不同,如今地工監測朝向智慧感測、自動資料回傳與即時分析的方向發展。例如,在捷運隧道施工、高樓基礎開挖或山區邊坡穩定監控中,已逐步導入 IoT 感測器、inclinometer(傾角計)/tilt sensor(傾斜感測器)等地層變形監測器與 AI 判讀系統。 近年甚至有工程公司導入「數位孿生」系統,模擬地層反應、預測災害風險,在設計與施工階段即做風險控管,大幅提升工程安全與效率。智慧地工,不再是未來式,而是當下的競爭門檻。 法規與資料公開:制度面推動市場透明 2024 年起,內政部強化《地質資料蒐集管理辦法》,要求特定建案需公開地質探勘資料,並上傳至國家地質資料平台(如地工資訊雲、geologycloud.tw)。這不僅提升業主與民眾對地質安全的認知,也讓地工資料成為開發前期不可或缺的數據資源。 資料的制度化與開放化,也讓市場運作更有效率,減少重複鑽探與風險判讀落差,加速專業知識的流通。 傳統地工,智慧升級 台灣的大地工程正處於轉型關鍵期,從「配角」變成大型工程不可或缺的「核心支援技術」。不論是面對氣候變遷導致的極端降雨與邊坡崩塌風險,或是能源轉型與都市更新的挑戰,地工產業正快速升級、數位轉型。 大地工程是建設產業的地基,是隱於地表之下、卻決定整體工程穩定與安全的關鍵。而在這個領域中,機具不僅是施工工具,更是管理與效益的核心。 機具是大地工程的延伸肢體 從鑽探、邊坡開挖、地盤改良到支撐體系建置,大地工程幾乎每一個環節都高度依賴機具運作。無論是鑽探機、挖土機、打樁機、錨桿鑽機或地盤壓密設備,這些大型工程機械是地工技術得以實現的條件。其效能與選型是否得當,直接影響工期、品質與施工安全。 在軟弱地層進行深開挖,若未選用低震動、高壓灌注型機具,可能導致鄰近建物沉陷;邊坡施工中若操作錯誤,亦可能引發土石滑動,造成工安事故與額外支出。 機具管理,是風險與成本的防線 大地工程中的機具租賃、調度、保養與管理,往往佔據總成本的 30% 以上。若無良好的管理系統,常出現機具重複進場、閒置待機、突發故障等問題,不僅拖延工程,也讓營運效率大打折扣。 隨著工程複雜度提升,業界逐漸導入機具管理系統,透過 RFID、GPS、IoT 感測器,掌握每一台機具的使用狀況、運行數據與維修記錄,不但有助於成本控管,更提升整體風險預警能力。 地工效能的幕後推手:機具管理 傳統的大地工程強調經驗與人力,如今則邁向智慧化、數據化的新時代。結合感測器的機具能即時回傳壓力、震動、傾角、溫度等關鍵數值,讓工程團隊提早察覺異常狀況;再進一步整合至 BIM 模型或數位孿生(Digital Twin)系統,更能在虛擬場景中模擬機具運作、調度與安全範圍,實現預測性管理。 這種「會說話的設備」,不再只是施工工具,而是工程決策的數據來源。對營造廠與顧問公司來說,這是機具管理與工程品質的重大升級。 地工技術雖藏於地下,但每一筆資料、每一台設備,都是工程安全與效率的保障。在氣候變遷、極端地質條件與都市更新並行的台灣,大地工程不能只是「穩」,更要「準」、「快」、「能預測」。這樣的未來,從掌握每一台機具開始。
- 工程機具零排放福音!革命性「氨動力」引擎橫空出世
新聞來源: https://www.actumoteur.fr/en/this-is-the-revolutionary-new-engine-that-produces-zero-emissions-what-vehicles-is-it-for-27964.html 回想一下……,上次聽說全新引擎上市是什麼時候?如今,大多數創新都涉及現有技術的改進,但一家總部位於瑞士的工程巨頭卻決定走一條完全不同的路線。 重型機械剛剛迎來一項出乎意料的重大升級。儘管電動車佔據了媒體頭條,但德國利勃(Liebherr)公司在慕尼黑寶馬展(Bauma 2025)悄悄發佈一款可能帶來更大變革的產品——全新的氨動力發動機,承諾為建築業最重的重型機械實現零排放。 重點摘錄 利勃以建築起重機、農業設備、航空航天系統,甚至家用電器聞名,自 2020 年以來一直大力投資替代燃料引擎,將重點放在氫和氨燃燒系統,專為電池動力無法滿足的重型應用而設計; 大多數人認為氨是廚房水槽下那種刺激性的清潔劑,但由再生能源生產的綠色氨,或許正是未來越野車的燃料; 利勃與布魯諾發電機集團(Bruno Generators Group)合作開發了這項技術,旨在滿足重工業領域對清潔能源解決方案日益增長的需求; 氨氣為何如此吸引人?因為它比氫氣更容易處理:氫氣需要冷卻至-27°C(-290°C)或壓縮至超過10,000 PSI(10,000 psi)才能儲存,而氨氣只需-1.7°C(-23°C)即可變成液態,在實際應用存在巨大差異; 氨燃燒需要大約1200°F(約 674°C)的溫度才能正常點燃——這比汽油390°F(約 194°C)的燃點高得多,但利勃的工程師已經破解了這個密碼; 這種方法的妙處在於其目標市場的設定:專為挖土機、採礦設備和重型建築機械而設計,這些車輛通常在燃料基礎設施得到妥善管理的受控環境中運作; 在一個建築工地上,最大、最強大的機器實現了零排放,沒有柴油廢氣、沒有粒狀物,只有氨燃燒產生的清潔副產品,對於城市建設專案來說,這可能會徹底改變遊戲規則; 環境法規一年比一年嚴格,建築公司面臨越來越大的減少碳足跡的壓力; 傳統的電力解決方案對於小型設備來說還行,但當需要搬運數噸泥土或吊起巨大的鋼樑時,就需要強大的電力了,這正是氨發動機的優勢所在; 它們能夠提供重型機械所需的扭矩和續航能力,同時保持零排放(假設氨來自可再生資源); 基礎設施的改變需要時間,早期採用總是充滿挑戰,但這項技術的意義遠不止於一種替代燃料,這表明:汽車和機械行業的創新並非總是遵循可預測的路徑,雖然每個人都專注於電池和氫燃料電池,但有時最佳解決方案卻出自意料之外的方向; 與其他行業相比,建築業接受新技術的速度相對較慢,但隨著環保壓力的不斷加大以及零排放重型機械的前景,這種情況或許最終會有所改變——在一個動力、可靠性以及如今環保合規性至關重要的行業中,這可能會帶來巨大的改變。
- 打造具信任感的機具報價文件
文:偉盟系統產業顧問/任苙萍 在機具出租這個高度依賴現場條件與操作經驗的行業中,「報價單」不只是提供價格的紙張,它更是一份雙方權利義務的確認文件。 若沒有清楚揭露使用限制、配件歸屬、運費條件與維修責任,一旦發生機具損壞、臨時取消、工期延宕等狀況,往往容易讓客戶與出租方產生糾紛,甚至破壞長期合作關係。 那麼,機具出租業者該如何把「注意事項」融入估價流程與報價文件中?這篇文章將帶你從實務經驗出發,拆解整個報價流程的風險管理方法,並提供標準化報價呈現建議,協助你提升專業度與客戶信任感。 估價階段:先拆分項目與風險,建立內部報價結構 成功的報價,一定來自內部結構的完整與一致性。 建議出租業者先將報價項目依類型細分如下: 主機項目:型號、日租/月租單價、是否含油料 配件/輔具:是否為另計項目、損耗品是否收費 使用期間:每日最大工時、最低承租日數、是否跨假日 維修保養責任:例行維保歸屬、臨時維修是否提供備機 運費:按區域、公里或次數計費,是否含吊掛/吊裝 特殊條款:雨天、臨停、機具故障等計費方式 內部先行清楚計算,才能在後續與客戶溝通時「講得準、談得細」。 與客戶溝通時:風險引導式說明,提升理解與配合度 大多數爭議,來自於「你以為他知道,他以為你沒說」。因此,與客戶溝通時,不要用制式的法律語言,而是用「引導+說明」的方式,把風險條款融入日常對話。 以下是實用的說法範例: 配件加價說明: 「這個破碎器是獨立配件,因為有耗材成本,我們通常會分開報,不讓您不使用也要負擔。」 維修歸屬釐清: 「機具出廠前我們都會做全機影像記錄,歸還時對照確認,有損壞也比較好釐清責任,雙方都有保障。」 工時限制預防超租爭議: 「我們報價是日租制,每天最多 8 小時運作,如果施工時數會拉長,我們可以幫您轉月租更划算。」 運費與調度條件說明: 「這一趟吊運費是含進退場,若臨時更改時間或施工地點,我們會依照公里數酌收追加費用。」 這種方式可以有效減少客戶誤解,建立彼此的信任與專業感。 正式報價單呈現:明細+條款雙軌進行,文字結構清晰 一份完整的報價單應包含三個結構層次: 1. 報價明細區(表格格式) 項目 數量 單價 單位 小計 備註 PC200挖土機 1 台 $8,000 日租 $8,000 每日最多8小時 液壓破碎器 1 套 $3,000 日租 $3,000 配件另租,不含刀頭耗材 拖運費(來回) 1 趟 $3,000 次 $3,000 台中市區含吊裝費用 2. 條款備註區(條列說明) 📌 本報價為未稅金額。 📌 租賃期內若遇天候因素無法開工,請提前告知以停租計算。 📌 若施工工時每日超過8小時,將另行計價($1,200/小時)。 📌 機具配件歸還時,若有損壞將依實際零件成本計費。 📌 運費按地區定價,施工地點變更將調整費用。 📌 租賃前後皆進行機況拍照備存,避免歸屬爭議。 3. 簽認區(簽章或LINE回覆確認) 本報價經雙方同意後視為合約依據。請於 LINE 或Email 回覆確認,或簽回本單。 承租方:_____ 出租方:_____ 日期:____________ 透過這樣的報價單架構,既清楚明確,又不會造成閱讀負擔,也方便未來存查。 導入數位工具自動化報價與記錄 透過數位工具,不僅節省人力,也讓估價邏輯一致,報價記錄完整,更有法律保護效果。 人工key報價單常見問題包括輸入錯誤、效率低、格式不一致、難以查詢與追蹤、版本混亂與無法即時更新等,這些都可能導致報價錯誤、延誤時程或客戶信任下降。 透過數位工具,可統一格式、自動帶入產品資料、即時更新價格與庫存、集中管理資料並支援快速查詢,不僅提高效率與準確性,還能串接ERP或CRM系統,強化業務流程與管理透明度,全面提升報價品質與客戶滿意度。 報價不是防客戶,而是保雙方 很多業者害怕把條款寫太清楚會「嚇跑客戶」,但實際上,專業的客戶會更信任有制度、有流程、有保障的供應商。清楚的報價不僅讓客戶放心,也讓自己免於日後的爭議。 機具出租本身就是高單價、高風險的服務業,真正的競爭力不只是價格,而是你能不能清楚保護雙方的權益,讓合作關係長久且穩定。而這一切,都從一張專業的報價單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