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改變服務思維,讓平日送修變首選!——保養廠靠「分流服務」逆轉困境

文:偉盟系統汽車事業部輔導顧問/Jun

在台灣,多數保養廠都有這樣的情況: 假日一到,廠區滿滿是車,電話接不完、客人催進度、技師連喝水都沒時間;但到了平日,工位空著、技師閒著,前場後場都冷清許多。

這樣「假日爆滿、平日冷清」的情況,不只讓現場壓力集中、排程難控,長久下來還會讓客人覺得「保養廠總是很忙、很難約」,而廠內的人力與營收也無法平均,形成惡性循環。


其實問題的核心很單純——車主覺得平日送修太麻煩。


對上班族來說,平日要上班、沒有車就寸步難行;對業務客戶而言,一天沒車就等於少跑幾個客戶,所以多數人寧可擠假日,也不願平日留車。


而能否讓客人「覺得方便」,就是決定平日能不能撐起營收、穩定排程的關鍵。


用車習慣決定服務選項


車主在平日能否送修,很大程度取決於他的用車習慣與需求強度。

  • 業務族群:高度依賴用車

    業務人員需要隨時拜訪客戶,若失去車輛將嚴重影響工作,因此保養廠必須提供「代步車」或「即時快修」選項,否則難以吸引這類車主平日來廠。


  • 上班族:固定通勤需求

    上班族多數只需往返公司與住家,若能提供計程車券、共享機車折價券,甚至與交通平台合作推出接送方案,就能有效降低不便。


  • 彈性用車族:可接受無車日 有些家庭有兩台以上車輛,或個人短期內用車需求不強,這類車主反而容易被引導至平日來廠,搭配價格優惠或會員積分加倍,效果會更佳。


因此,保養廠必須透過會員資料與問診紀錄,判斷客戶用車習慣,分群後給予相應的平日誘因,而不是一視同仁推出單一方案。

ree

代步車服務的關鍵:判斷 + 管控


代步車看似解決方案,但若缺乏規劃,往往成為保養廠的沉重負擔。從保險、維護到使用糾紛,都是高風險點。要讓代步車真正成為「提升平日來客數」的助力,必須同時建立「判斷機制」與「管控標準」。


  1. 使用判斷機制


不是所有客人都適合或需要代步車,廠方應建立清楚標準:


  • 用車需求強度:例如業務族可優先考慮,若只是偶爾短途通勤,則可改給乘車券。

  • 客戶價值等級:長期維修、保養金額高的車主,可列為優先保障對象。

  • 維修工單類型:若為需要留廠兩天以上的大修,代步車的必要性自然更高。


2. 車況與使用控管


代步車的整潔與維護,往往是客戶對保養廠服務水準的延伸印象。


  • 交車前檢查:油量、里程數、內裝整潔度,需明確紀錄。

  • 車況維護標準:保持車內乾淨,甚至貼心放置礦泉水、口罩,展現專業細節。

  • 使用者約束:可設置簽署規範,例如禁止吸菸、里程限制,避免爭議。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車主雖然平時對自家車輛維護鬆散,但開到代步車時會更加小心,因為「不是自己的東西,反而更謹慎」。這種心理反差,正好能透過規範放大,避免代步車快速損耗。


3. 代步車數量配置


若資源有限,可將代步車視為「VIP 資源」,只提供給符合條件的客群,並搭配 CRM 系統的預約控管,避免出現需求與資源錯配的問題。


平日導流的多元做法


除了代步車,還有更多方式能引導客戶平日送修:


  • 價格與優惠


平日專屬折扣、滿額贈油卡。

會員積分加倍日,增加來廠誘因。


  • 時間設計


夜間工時:針對上班族,晚上送車隔天取回。

午休快修:設計 60 分鐘內完成的小保養。


  • 數位化強化信任


線上預約提醒:強調平日不用排隊等待。

進度追蹤:讓車主即使在公司,也能看到維修進度,降低焦慮。


  • 社區與場景合作


與辦公大樓合作「定點接送服務」。

與健身房、咖啡館結合,讓等候過程不浪費。



結語

提升平日來客數的核心,不只是「優惠多」或「服務好」,而是能不能真正解決車主的顧慮,代步車的確是強有力的方案,但必須配合判斷標準與管控機制,才能成為服務亮點而非管理負擔。


當保養廠能針對不同車主的用車習慣與需求,提供差異化的平日方案,無論是代步車、計程車券,還是到府取送車,就能將「假日人潮」分流至平日。這不僅提升營運效率,也讓車主感受到貼心與專業,進一步形成長期忠誠度。


平日的空檔不該浪費,是轉變服務的機會。


真正有前瞻性的保養廠,會把「不便」轉化成「貼心」,把「空檔」變成「商機」。


留言


Feature Posts
Search By Tags
Follow Us
Archive
  • 車如行雲.偉盟系統.ERP 軟體
  • Wellan偉盟系統-行宇宙艦隊
bottom of page